7.1分
1985年春,青岛电冰箱厂还是一个欠债一百四十七万、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。为了使它起死回生,三十五岁的新任厂长凌敏第一次踏出国门,去德国科隆进行引进利勃公司生产线的谈判。面对发达的西方工业,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差距。几经谈判,他终于用低价买下了一条去掉了自动化部 1985年春,青岛电冰箱厂还是一个欠债一百四十七万、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。为了使它起死回生,三十五岁的新任厂长凌敏第一次踏出国门,去德国科隆进行引进利勃公司生产线的谈判。面对发达的西方工业,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与现代文明的巨大差距。几经谈判,他终于用低价买下了一条去掉了自动化部件的生产线。 正当凌敏加紧整顿工厂,迎接德国生产线时,德国人突然提前了验厂时间。如果验厂不合格,签订的合同就会自行失效,凌敏和展开全部↓ 收起全部↑